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工作 > 关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 改革的指导意见 (试 行)

关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 改革的指导意见 (试 行)

2015年10月26日 10:10:04 访问量:3654

 

 

 

 

 

            鞍教发〔201534

 

 

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教育办),市朝鲜族学校:

现将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鞍山市教育局

一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鞍山市教育局义务教育处拟文      2015年3月31印发


 


关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

改革的指导意见

(试 行)

 

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市课程改革工作稳步实施,顺利推进。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现就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总体目标

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体系

1.完善课程结构。构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基础性课程是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是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2.开齐开好两类课程。各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核心素养。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加强课程建设

分类建设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改进课程实施

1.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2.优化课程合理整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统筹整合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3.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训练和公益性劳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变革教学方法

1.改进课堂教学。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个性张扬、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个别化教学,积极探索分层教学。

3.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

4.改进作业布置和批改。按照“精选、全批、及时反馈”的原则,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增强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多样性。推广分层作业、弹性作业、选择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灵活使用各种批改和反馈形式,积极利用作业情况,分析、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深化评价改革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探索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学校课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成立课改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学校制订课改方案和学校课程规划,进一步落实学校在课程开发、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权,研究解决深化课改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课程改革的重视、理解和支持。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深化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各方职责,确保课改有序进行。

(二)强化人力保障

1.要提升课改实施力。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特别要配备好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员等专任教师。强化教师培训,按照新课改要求,以教师的需求为中心,构建菜单式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培训过程、培训方法,综合运用专题讲座、网络研修、参与式研讨、教学观摩、名师导学,以及走进名校跟班实习等多种方式实施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教师评价办法,要把教师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能力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反思、实践、总结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增强课改的实施能力。

2.要提升课改领导力。总结近年来新课程培训工作经验,适应基层对培训工作的新要求,研究开发针对校长专业发展需要的培训课程。要把提高校长的课程意识、课程领导力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校长的课程管理水平。注重学科拓展知识培训,以及国内外教学研究新成果、学科前沿动态、学科发展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培训。在培训模式上提倡以参与式为主的多元培训模式,避免单纯理论说教,强化案例研究,增强培训的过程性体验,努力提升校长队伍整体水平和课程领导力。

3.要提升课改引领力。重视教研员专业发展,加强各级教研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科教研人员,提高教研队伍整体素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教研员评优评先工作纳入教师系列。教研部门应针对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专业发展需求,系统规划教研员的学习课程,以案例研究、课题攻关、专项任务等形式,定期组织学科教研员开展研修活动。各级教研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教学的专业引领与支持力度,组织由教研员、学科教学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指导团队,定期开展视导活动,建设一批由市、县级教研员参与指导的示范基地校,并选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市、县级兼职教研员。各县(市)区要积极整合教研力量,创新教研方式,发挥教科研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实施课改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三)完善配套措施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课程改革工作纳入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加强对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督导评估,促进政府、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履职尽责。从2015年起,各县(市)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要纳入“义务教育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要加强阅览室、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快“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美丽校园”建设,为有效实施各类课程、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编辑:吴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鞍山市台安高力中心校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