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工作 > 为学生开创一片创造思维的空间

为学生开创一片创造思维的空间

2015年07月10日 09:03:03 访问量:798


台安县高力房小高小学 高阳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我们教育的改革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有人在谈论我们和美国人的差距时,曾举过这样的例子,说美国人发明了锤子和钉子,中国人是在用锤子钉钉子。中国学生在美国很少有领班创业的,往往是外国人根据市场需要求成立公司,决定开发什么产品,然后由课题组负责人建立数学模型,最后由我们中国人进行复杂的运算和编程设计。人家用的是智慧和观念,我们用的是知识和劳动,人家挣大钱,我们挣小钱,差距就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上。

美国十岁的小男孩戴维,搞了三项小发明,赚钱几百万,为全世界爱用脑的人所敬仰。当他在夜里上厕所时,懒得开灯,为了解决不开灯也能找准马桶的位置,他便在马桶上涂了一层夜光粉,便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的父母为他申请了专利。小戴维出卖专利赚到了十万美元的酬金。实际上我们中国的神童也不少,可我国的神童就没有小戴维那样幸运,他们的父母就没有小戴维的父母那样有专利的意识。他们也注重孩子的发展,可他们只注重孩子学了多少知识,在几岁几岁之内读完了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课程,以至于孩子在十几岁就考上了大学,成了少年大学生,家长们也乐此不彼。其实,我们中国的学生家长注重的只是孩子的智力发展,偏偏忽视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如果我们中国的家长也能像美国小戴维的家长那样,谁会想象在我们中国能产生多少个“小戴维”呢?我们中国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忽略了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连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回到家里家长都要问一问,今天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他们是把孩子的智能挖掘出来了,但是却很少有家长去引导和鼓励孩子的奇思妙想,繁重的课业负担也不容许有一个供他们发展的空间。孩子们聪慧的大脑里边装的仅仅是知识,孩子们的大脑成了盛知识的容器。整天扎在书堆里,成了书本的奴隶。小小年纪不堪重负,有的则成了拔苗助长的牺牲品,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如果说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我们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孩子的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一味地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因为想象 是创造的前提,只有合理的想象才能打开创造的大门。只发展学生装的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满神思和遐想,才会才思敏捷,标新立异。可话又说回来,如果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从应试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学生只能是知识的奴隶。

我们的老祖宗其实就很了不起,我国古代不也有过四大发明吗?你能说中国人没有创造力吗?

俗话说,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小时候,听老辈的人讲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农夫顶着炎炎烈日在田里锄草,他扛着锄头在地里来回走,嘴里不停地念着咒语“草死苗活地发暄”,结果他一下也不用锄,草真的死了,地还发暄了。这个人很高兴,他索性坐在地头喊,可是咒语却不灵验了。这可把农夫给气坏了,他拿起锄头使劲往地里撮,这一撮不要紧,就把平板的锄头给撮得弯了过来,就成了我们现代人所用的锄头。这个笑话很滑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在那个年代已经开始萌发使用化学锄草剂锄草的想法,只是那个年代条件有限,没有实现罢了。我们现代人不就真的发明出来了吗?

从前也常常有人说,你再有能耐还能上天吗?现代人从“嫦娥奔月”到火星登陆,飞天的梦想不是早已实现了吗?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做不到是因为我们没有想到。由此可见,想象才是创作的源泉。只有大胆地想象创作的源头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涌来。

要创造就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我们的观念。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谈到一个成功者的经验时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院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要创造就要诱发自己的灵感,就要使自己的思考能够根据自身的生理、爱好、习惯等方面的特点采取某种方式或选择某种场合,促使所思考的某种答案或启示在头脑中出现。诱发灵感的方式要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在清静的环境下思考,有的人则在音乐的陪伴下,才会才思敏捷,这要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特征。创造学家奥斯体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但不是每个人的这种潜力随时都可任意表现出来的。

总之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创新不仅可以改变社会,还会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一切创造都能够给社会以至个人带来无尽的效益,用你智慧的大脑展开你的神思,去开启你智慧的大门,你也会找到一条通向成功之路。

                                                

 

 

 

 

 

 

                                                  电话:134****6940

 

 

 

编辑:吴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鞍山市台安高力中心校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鞍山市台安高力房镇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