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教发〔2015〕37号
关于印发《鞍山市义务教育新课程
教学常规(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教育办),市朝鲜族学校:
现将《鞍山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常规(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鞍山市教育局
二〇一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鞍山市教育局义务教育处拟文
鞍山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常规
(试 行)
一、总 则
1.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做为教育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科学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依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制定《鞍山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常规》。
2.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具有规范教学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作用,各县(市)、区教育局(教育办)和义务教育学校应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教师应当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二、教学准备
3.坚持教学设计合作研究,切实组织教研和集备。发挥团队作用,相互学习,互动交流,彼此支持,共享资源,共同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4.强化课程意识,准确设计教学目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效实施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落实课程标准的学科目标和学段目标,注重教学目标的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主体性,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目标。
5.坚持科学的教材观,有效设计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去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理解教材,合理科学地确立重点和难点,创设情景,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科学处理年级、单元(章节)、课时的内在关系,注重构建学科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各学科的基本素养。
6.按照学生学习规律,优化教学过程设计。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了解学生学习方式、了解学生对学科的学习要求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能力水平。
7.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教师角色,合理设计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凸显教学风格,充分发挥优势和特长,注重创设教学情境,科学设计问题,师生交流互动、生生交流互动,正确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8.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搞好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注师生本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地实现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9.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前的反思,要从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资源等方面,分析与预测教学过程,及时地调整、补充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达到实用、管用、好用,留有余地,注意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具有个性与创新,避免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三、教学实施
10.课堂教学坚持新的课程理念,并转化课堂教学行为,把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方面之中,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用新的课程理念统领课堂教学,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11.课堂教学目标落实课程标准的学科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明确、具体地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12.课堂教学内容把握科学准确的原则,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关注学生的生活,联系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注重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各学科的素养。要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运用自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3.课堂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灵活流畅,严谨科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促进者的作用,营造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安全的学习氛围。
14.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要围绕“知识、能力、情意、主动、互动、能动”等“六要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学科实际,创新教学模式,灵活有效地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的教学环境,实现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学习共同体”。
15.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科学地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整合各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16.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现和发挥每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因材施教,区别指导,为每位学生提供表现、成功和创造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17.课堂教学要因地制宜、因班制宜、因科制宜、因课制宜、因人制宜地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各类课程资源,特别要注重开发与利用师生交往互动中生成的要素性课程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将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为课堂教学服务。
18.课堂教学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其他教学技术、设施等,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
19.课堂教学要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对积极参与教学、交流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给予及时地、具体地、适度地、个性化地评价,以激励和表扬为主,讲究纠正和批评的策略与方式,给学生以人文关爱,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激励与表扬、纠正与批评的方式和语言,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长快乐。
20.课堂教学要凸显教师的教学风格,张扬教学个性;仪表大方,举止典雅,衣着整洁得体;语言标准规范,简洁生动,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富有感染力;板书字迹清楚,笔画端正,书写规范,概括精炼,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建构知识网络;表现出个人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及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21.课堂教学要把握教学的生成性,创造性运用教学设计,在开放、动态、生成、多元化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及时地进行课堂反思,关注教学细节,调整教学设计,重组教学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22.要积极进行课后教学反思,依据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过程、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等,及时地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不足的原因,记录学生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随笔、教学日志、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课例等多种方式,把教学反思呈现出来,反思可以全面,也可以是一个片段,一个细节,文字可长可短,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做反思型教师。
23.要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新理念,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影响较大的典型性问题,进行收集、整理,作为研究的专题,进行追踪与设计,形成教学行动研究方案,开展教学行动研究。通过“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循环往复,不断提升,解决问题,提高质量,促进专业成长,做研究型教师。
24.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要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树立团队精神,坦诚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听评课,加强互相学习、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彼此支持、互补共生、经验共享、共同提高,重建教研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
25.要及时进行辅导,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地存在的问题和个别具体的问题,采取整体解难答疑和个别辅导等方式,解决课堂教学遗留的问题,特别是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26.在课后辅导过程中,不仅要解决知识学习上的问题,而且要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27.要树立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积极进行作业改革,作业不能是课堂教学简单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课程动态的生成性延伸。作业要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相结合,与自主、合作、探究教辅用书相配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目标,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可能世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生长点,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学习与生活方式。
28.作业要改变单一文本模式和单一书写方式的状况,不仅要动笔书写,还要动口交际、朗读,动眼阅读,观察,动手实际操作、运用信息技术等,不仅要有当天完成的作业,还要有一定时间内完成的长作业,小学中低年级还要布置亲子型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29.要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文本型、书写式等作业大部分在校内完成,实践型、操作式等作业在家庭完成。要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程序与技能技巧,科学合理安排完成作业的时间,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效率,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向家长讲清亲子作业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家长帮助、关心学生的作业,促进学习型家庭的建设。
30.要及时检查、评改学生作业,加强作业反馈,让学生在改正作业错误中学习。要改革作业检查评改方法,采取整体评改、个别评改、共同评改、作业交流、作业展示等多种方式,并将学生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纳入期中、期末评价与考试之中。
四、教学评价
31.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让考试评价成为学生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一次成功的体验,成为学生一次个性的张扬,成为学生一次潜能的展示,成为学生一次诚信自我教育的机遇,成为师生一次情感交流的平台,全面发挥考试评价的反馈调控、展示激励、总结反思、记录成长、引导发展的功能。
32.考试评价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收集、分析、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33.考试评价方式要多样化,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书面测试与口试、动手操作相结合,与情景测验、制作作品、表演、成果展示相结合,与平时作业、日常参加活动、课堂表现相结合。要积极实行“无人监考”制度、考试制度,重新考试制度,帮助考试制度。
34.要做好考试评价的分析总结工作,从教师、学生、资源等教学因素,认真分析考试评价的结果,总结经验,查找原因,提出建议,改进教学,解决问题。
35.要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成长记录袋”归档工作,组织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展示与交流活动,发挥学生“成长记录袋”在评价中的作用。按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的要求,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分析判断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写好综合性评语。
五、执行监督
36.《鞍山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常规》教学常规适用于鞍山市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实施主体是各中小学校和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教育办)、教师进修学校要依据本规定对各学校教学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要定期进行检查指导,监督学校认真贯彻落实。